坐落於臺東市博愛路上的烏龍院家庭食堂,是許多臺東人的共同回憶,有人回憶到:「那間店我從小吃到大」,也有人說「烏龍院是我家的另一個廚房」。令人意象不到的是,原本只是一家臺東在地餐廳,在國立臺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的創育孵化之後,蛻變成為一家結合1級+2級+3級產業的「晨辰有限公司」。過去幾年藉由推動產業6級化策略,晨辰不僅為自身成長茁壯帶來無限可能,同時也透過合作共生,與在地小農與小漁戶合作,為地方產業的發展打開出海口。
烏龍院家庭食堂由泡沫紅茶店發跡,之後逐漸朝向複合式餐飲前進,但隨著營運快速成長,張豪傑和吳雅惠夫妻倆人決定以公司化方式來經營餐廳,並於2015年成立晨辰有限公司。
一開始他們並沒有品牌思維,只是憑藉著對家鄉的熱愛及對自家食品的用心,堅持使用在地新鮮食材,而這種堅持讓國立臺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後簡稱臺東大學育成中心)經理楊春桂看見無限的可能性。
在加入臺東大學育成中心後發現,烏龍院家庭食堂主要經營在地客群,向來以平價為特色,但這樣的經營手法無法提升毛利,因此提出相關的策略建議,協助晨辰有限公司建立自己的品牌特色。首先是鏈結在地小農、漁民等1級產業打造「在地特色料理系列」,並讓客戶了解烏龍院家庭食堂的食材來源與品質都是經過把關的,提升產品的價值與售價;其次是擴展客群,協助店家進行「數位轉型」,導入網路行銷與宅配服務,在「產地餐桌」的基礎上增加其他的農漁產品販售。就此建立晨辰有限公司以「1級X2級X3級」的6級產業化經營模式。
回憶起轉型的過程,吳雅惠記憶猶新的說,一開始聽到臺東大學育成中心提出與小農契作的建議時,心裡只覺得「好難喔!做不到!」但某次回夫家看到婆婆自栽的稻米收成,並且問她是否帶一包米回去。從這樣一個生活中不經意的提問,吳雅惠回想起楊經理的建議,或許共同契作能夠帶來更多不一樣的感受,於是和先生討論並決定開始朝小農契作的方向前進。從米開始,之後又接觸蔬菜種植、翼豆栽培、養雞及漁產業,努力貫徹著「從產地到餐桌」的想法。
與在地農民共生的道路上,張豪傑認為「要先了解整個流程,才能清楚怎麼跟小農說明需求,於是自己先一頭栽入其中,努力學習技術、投入資金建置碾米廠,待建立農作專業之後,再開始與部落小農談合作。這股「身先士卒」的熱情,解決了部落對於新事物先採取觀望的習性,順利推動契作,落實在地共生的理念,也為部落青年返鄉帶來就業機會。
烏龍院家庭食堂的鮮魚食材,主要都是由臺東最大的海港「成功漁港」購入,十分新鮮又受大眾歡迎。不過張豪傑提到,有感於小漁船或是個體戶常因缺乏大型設備,在漁會收購上很難與大型漁戶競爭,因此改採主動跟小漁戶合作,給小漁戶更好的收購價,也保障了自家餐廳的食材來源。
臺東優良的稻米、蔬果、雞肉跟漁貨樣樣皆備之後,晨辰有限公司順利建立起餐桌與產地的連結,接著透過「家烏龍」跟「上上農漁品」品牌,將市場觸角跨出臺東地區之外。
為把臺東農產加工品推到全臺灣,晨辰有限公司必須加強品牌形象的打造與推廣,而在臺東大學育成中心的協助之下,透過強化產品的故事性及圖像性,打動遠在網路另一端的西部地區消費者。張豪傑和吳雅惠指出,我們把產品與臺東元素融合,採用「猴子山優穀米」、「泰源幽谷雞」及「成功飛過海的魚」作為產品名稱與產地做出鏈結,更在網站上記錄著種植與培育的過程,提升客戶對產品的信賴感。
有了在地品牌形象之後,為把產品推銷出去,晨辰有限公司積極推動數位轉型,同樣在臺東大學育成中心的協助下,首先在108年導入電子支付系統,並在疫情期間推出廣受消費者好評的食材宅配箱,迅速在電商領域站穩腳步。至今,晨辰有限公司的商品除了在官網銷售之外,也開設Line官方帳號1對1客服銷售,目前累積會員人數已達3,135人,說,光是2022年從1月到8月就增加了1,108人,相信未來的會員數會繼續成長。
談到未來,吳雅惠的眼中閃出了光芒提到「把品牌推向國際化的目標近在咫呎」。楊春桂說,目前晨辰有限公司已經與臺東大學食品生技工廠合作,為翼豆的生產取得有機認證,預計再申請清真認證,明年開始朝國際市場前進,專攻海外中高階注重養生的客群。相信在未來烏龍院家庭食堂不但是臺東人的廚房,也會在世界各國發光發亮,成為臺東這塊土地的驕傲。
臺東大學育成中心資深經理楊春桂表示,最初指導晨辰有限公司時,對方對於改變有著很大的抗拒,但多次接觸後,她發現張豪傑和吳雅惠倆人的配合度與學習意願非常高,也願意另外投入資金與時間,共同協助拉抬地方產業,扶植在地產業的精神十足難能可貴。
「在輔導過程中,他們夫妻倆人的思維一直蛻變,賦予晨辰發展更多的可能性。」楊春桂笑說,從進駐至今,看著他們從一家在地餐廳蛻變成為市場觸角可遠及海外的公司,這股成長、茁壯的力道,根本來自於創辦人思維的改變,因此願意接納臺東大學育成中心給的各種建議與想法。相信未來晨辰有限公司可以持續邁向成長,並透過落實企業責任、響應地球永續發展,證實了在地企業也能展現遠大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