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甲育成中心著以深耕「中部創業生態圈」為核心理念,串連各方育成輔導資源,打造逢甲育成中心成為中臺灣在地創新創業的重要基地,為地方產業注入源源不絕的育成能量,為地方就業與經濟成長帶來貢獻。
儘管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但臺灣創新創業浪潮依舊風起雲湧,位於中臺灣的逢甲大學育成與技術授權中心(後簡稱逢甲育成中心)聚焦電子資訊、循環經濟、綠能科技等產業,秉持串連在地、活絡地方經濟的初衷,將自己打造成為在地產業創新與創業的育成平臺,成功以強大育成能量,為中部地區的中小企業與新創,注入成長茁壯的動能。
近年來,逢甲大學在校內完成建置「夢種子e-Hub創業港」、購入建築作業用機械手臂、架設物聯網技術中心,打造逢甲大學成為軟硬體兼具育成基地之後,今(110)年更深入耕耘「中部創業生態圈」以連結各方創業資源,推動「逢甲A'搖籃計畫」集結傑出校友形成資源平臺,多管齊下建構出「中區在地企業的創新器」,為地方產業創新與創業,注入強大的輔導資源。
逢甲育成中心主任蔡勝男指出,在政府端以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中小企業創育機構發展計畫」提供的資源為基礎,逢甲育進一步串連政府與民間資源,打造完整的在地創育生態系統;另外,育成中心也與臺中市政府緊密對接,將市政府的育成輔導資源引入在地產業。在民間端,有鑒於新創都迫切需要資金的資源,中心已經鏈結以創投為主的民間育成機構「Ti台灣孵化器」;並且也已經與朝陽科技大學、東海大學、靜宜大學等中部大專院校的育成中心連結,共同孵育企業。
「我們把逢甲育成中心定義為一個平臺,而不只是一個中心。」蔡勝男強調,中部地區的創新創業資源相較於北部不足,因此逢甲育成中心成員以平臺思維,一步一腳印鏈結各方資源,並且整合在地優勢產業與文化特色,相信可以凝聚出更大的孵化養分,為地方經濟與產業注入源源不絕的成長動能。
要把逢甲育成中心從單一中心變成一個平臺,「人」是最重要的部分。在這方面,逢甲育成中心組織分成兩個個箭頭,一個專注於「創業育成」,一個專注於「創業教育」,分別由逢甲育成中心專案經理李佩樺與逢甲育成中心新創業務總監郭培聖負責推動。蔡勝男說明,這兩個箭頭不是平行線,而是會依據計畫與專案的執行,互相交錯融合,變成一個可變換隊形的球隊,相互合作激發出最大的能量。
進入逢甲育成中心5年的郭培聖,談起育成工作充滿熱忱,動力十足的到處拜訪中部其他創育機構,為逢甲育成中心鏈結眾多資源。在逢甲育成中心已經7年的李佩樺,喜歡育成工作可以透過接觸產業,不斷汲取到新資訊、新知識,因此她秉持陪伴家人的心情輔導新創,全力以赴的幫助育成企業。
可變形的組織架構向外連結,緊密串起中南部地區的產官學育成資源,讓逢甲大學中心可以給予育成企業的幫助,不只是一個中心的能量,而是一整個平臺的資源。蔡勝男強調,成為一個育成平臺之後,儘管COVID-19疫情肆虐也沒有影響到中心的成果表現,除了順利協助全元通通訊申請110年經濟部工業局「DIGI+Talent 跨域數位人才加速躍升計畫」;更讓今(110)年榮獲經濟中小企業處破殼而出榮耀的航見科技,對接越南的農業局,把其無人機推向越南市場;另外也協助程堡兒童程式,榮獲109年全球華人教育遊戲設計大賽的「教育桌遊設計社會組銀牌獎」。
看著眾多輔導企業邁向成長茁壯,一路陪伴這些企業的蔡勝男、郭培聖與李佩樺,都像是看見自己孩子獲得成就般的雀躍,他們共同的心聲是:企業不斷進步,是自己願意一直深耕育成工作最大的動能,尤其在逢甲大學這個集結眾多資源的育成平臺,可以給予企業的協助更多,他們的熱情就更充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