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甲大學創業育成中心集結政府資源、校友人脈,以加速器之姿,採取接棒式輔導,為逢甲大學的創育模式,展開新的里程碑,期能帶領更多新創從0到1,穩步邁向成長茁壯。
扶植中部地區中小企業發展20多年的逢甲大學創業育成與事業發展中心(以下簡稱逢甲創育中心),近年來隨著政府對創新創業的大力支持,依循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創育政策的轉動,從早期輔導中小企業為主,如今有8、9成輔導對象都是新創公司。有鑒於新創公司需要許多加速育成資源,逢甲創育中心帶著多年與中部地區的產業深度鏈結,以及畢業校友的豐富人脈與資源,再整合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對於創新創業的政策資源,全面轉型成為產業加速器,期能成為中部地區推動創新創業的強大動能。
「我們希望在地的新創團隊可以不用都往臺北跑」,投入創育輔導超過20年的逢甲大學產學營運與推廣處副產學長蔡勝男曾經參與民間加速器的成立,對於加速器運作、募資流程與操作、投資人喜好等都十分熟稔,也非常熟悉臺中在地文化,因此認為坊間加速器短期密集式的訓練輔導,未必適合初創業的在地新創團隊,再加上中部地區加速器原本就少,因此將逢甲創育中心定位為「新創團隊的第一個加速器」,期許用陪伴式的輔導整合在地資源,提供涵蓋四大特色的創業支援,協助新創穩步經營進而邁向成長茁壯。
不同於坊間加速器多半在3~6個月密集培訓期內,完成一系列輔導計畫與課程,逢甲將輔導時間延長為1~2年,從0開始協助新創團隊完整的創新創業輔導,包括讓技術更成熟到位、商業模式能經過市場驗證,足以跨過募資門檻後再來引見投資人等,緊扣每一個創業環節,都給予陪伴式的輔導。
「現在不乏擁有絕佳創業點子的新創團隊,但在技術不成熟、產品雛形未發展出來之前,談募資稍嫌過早。」蔡勝男以新創募資為例指出,許多投資人在決定投資前,會要求新創已經「拿到第一張訂單」或是「業績超過1千萬元」等實際指標,為讓新創先達到這樣的成績,逢甲創育中心整合各種政府計畫,鼓勵新創團隊報名參與,增添實戰經驗並藉此取得曝光機會與訂單,待得有營業實績之後,再來談募資。
例如,在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推動的「商圈活化」計畫中,逢甲創育中心引薦資通訊新創團隊,將資通訊科技融入於商圈之中,協助完成計畫。又或者,進駐新創企業透過參與經濟部技術處的中小企業「碳盤查計畫」案,讓解決方案有所驗證。另外中心也推薦新創團隊參與臺中市政府的「車庫精神」創業競賽等,或是參加各種協會舉辦的青年創業家選拔活動。「透過參與政府計畫來驗證產品或解決方案,對草創時期的新創團隊是很好的加分方式。」蔡勝男語氣肯定地說。
在徵選團隊方面,一般加速器多半在短時間內,經過初選、複試最後進行選秀式的決賽來選出團隊,但這不是逢甲創育中心想要的方式。蔡勝男說,透過更長時間的互動及更深入了解團隊,一方面不會有遺珠之憾,另一方面也更加清楚中心能陪伴團隊走到哪一步,如此才能在真正進入培育之前,就先為團隊訂好完整的輔導計畫。
蔡勝男一直認為加速器是一種接棒的概念,因此逢甲創育中心的經理人們熟悉其他加速器的專長領域與資源,如此一來,當輔導的新創團隊成長到一個階段,經理人就會引薦團隊參與其他加速器。「我們不會擔心KPI送給別人,真正能幫團隊走向下一步才是重點,」蔡勝男強調。
一家新創團隊的成員是否完整,不僅牽涉營運能夠順遂,也是投資人決定要不要注資的評估點,因此逢甲創育中心也積極協助新創團隊建立完整的團隊。蔡勝男指出,逢甲大學產學營運與推廣處不定期開設「創業課程」,會邀請進駐新創分享創業甘苦談,過去不乏有新創團隊在活動中找到逢甲大學的碩博士生,加入團隊一起拚創業。
透過具特色的輔導,逢甲創育中心一直展現豐碩的創育績效。逢甲創育中心專案經理李佩樺指出,目前正在輔導20家新創公司,分屬資通訊、數位經濟、永續發展等領域,每家新創面臨著不同關卡與挑戰,很高興可以陪伴新創腦力激盪,尋找突破之道,其中不少新創都逐漸走向康莊大道。
例如,成立2年的「藝途科技」專注於發展線上虛擬展間,該平臺以美術館、博物館為目標客戶,在疫情期間與不少美術館合作,累積深厚的線上展覽經驗。疫情結束之後將持續運用3D掃描建模、雲端及大數據分析的技術專長,尋求公司營運的再次突破。
另一家由逢甲大學學生創業團隊「眾量數據科技」,抓住ESG的趨勢開發碳盤查管理平臺,在短時間內就創下破百萬元的業績。如今面對市場需求強勁,競爭變化快速,營運上的挑戰加劇,未來該公司將以碳盤查的輔導專業,進一步深入各行各業,掌握企業差異化需求,打造更符合企業的服務。
面對新創遇到的問題一直在變化,逢甲創育中心的創育模式也一直演進。一路走來,蔡勝男非常感謝經濟部中小企業處長年的支持,尤其從育成中心轉型為加速器的第一年,在創育模式的調整上更大,除了著重「質」的陪伴,協助團隊達成預定目標,同時也培養更多加速器經理人,達到質量同步提升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