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黑天鵝與中美衝突不斷,促使全球產業與經濟局勢進入重新洗牌階段,企業的營運模式、科技投資,甚至是數位轉型模式都跟著有所不同,在這個關鍵時刻,不僅企業小心謹慎的踏出每一步,對臺灣新創也是至關緊要,唯有提升視野、洞悉未來,才能化危機為轉機的重塑未來世界。
為了幫助臺灣新創更好的掌握趨勢,取得創投資金與資源,或者是藉由企業參與新創(Corporate Startup Engagement;CSE)模式共創雙贏,《臺灣創育產業關鍵報告》中,從公開資料(包含新聞媒體、國發基金季 / 年報、獲投新創揭露等)盤點獲得股權交換投資的新創公司,列舉出在2019年獲投的90家新創動態等資訊,供欲尋求募資、市場契機的新創團隊參考。
根據統計,2019年獲得投資的新創總共有90家,含括來自電商與零售、醫療科技與製藥、廣告內容與行銷、硬體與IoT、B2B企業軟體解決方案、金融科技、汽車技術、資訊安全(含區塊鏈)、環境與農業科技、旅遊與住宿、社交媒體與網路、運動科技、教育、AI與機器學習技術等14個領域的新創團隊,揭露(79家願意接露募資金額)的募資總額已超過新台幣61.9億元,募資金額TOP3領域分別是廣告內容與行銷、旅遊與住宿,以及資訊安全(含區塊鏈)。
從技術領域來看,是以「電商與零售」領域的獲投新創家數最多,高達16家,佔總數18%,例如媒合裝潢師傅的起家(PULO)、媒合行動電源租賃的共享數位服務(ChargeSPOT)、媒合美髮服務的髮弄資訊(StyleMap)等;其次是「醫療科技與生技製藥」領域,共有14 家新創獲投,約占 16%,獲投新創是以結合智慧醫材與系統的團隊為主,如寶寶型的穿戴式智能體溫計–愛微科(iWEECARE)、AI 肺部智慧聽診輔助系統–聿信醫療(Heroic-Faith)、AI 生理數據監測–鉅怡智慧(FaceHeart)等;第三大領域是「廣告、內容與行銷」,獲投新創家數9家,佔總數10%,獲投新創包括iKala、Appier與LOCUS等。
從成立時間來看,是以成立於2015年到2019年的獲投新創最多,高達65家,其中,又以醫療科技與製藥新創的成長比例最高,若進一步分析獲投新創所在位置,會發現,近八成獲投新創聚集在台北地區,僅兩個領域例外,首先是醫療科技與製藥領域,由於新竹地區具備生醫產業聚落的優勢,因此,有兩成醫療科技與製藥新創坐落在新竹地區(3 家);至於在環境與農業科技部分,則因為南臺灣的農業基礎及產業結構特性,有七成五(3 家)新創位在雲嘉南地區。
簡言之,對臺灣新創來說,參考創投的投資偏好,並藉此調整、優化核心技術與產品服務的布局,不僅能極大程度提升募資成功率,也能提升對市場需求的掌握度。
擁有一身好本領,確實是支撐創業的關鍵,但是,想要活下去,就得設法解決創新創業的TOP5挑戰:募資、市場開發/業務擴展、人才招募、法規限制跟經營管理。對此,建議臺灣新創可以從兩個面向著手:透過參加臺灣加速器站穩腳步,然後,積極參與國際型創新創業社群計畫以邁向國際。
那麼,臺灣有那些新創加速器、關注的領域又是什麼?
臺灣有許多可以提供投資基金、梯次申請、育成課程、Demo Day的加速器,可以同時提供三個以上服務的臺灣新創加速器僅17個,扣除重複加入不同加速器的新創,2019年總共育成了290個新創,關注的TOP3領域分別是廣告內容與行銷、醫療科技與製藥,以及B2B 企業軟體解決方案,而且,偏好育成甫成立2到3年的新創。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臺灣加速器育成的新創不全是臺灣原生的新創團隊,高達三成來自香港、美國、印度與新加坡等海外市場,這代表臺灣創新創業環境已具備一定知名度,吸引不少海外團隊駐留,在無形中激發臺灣新創走向國際,以全球化的格局規劃營運計畫。
因應上述趨勢,臺灣也出現許多國際型創新創業社群計畫,以系統化的手法,培育臺灣在地新創鏈結全球創新創業網絡,從Day 1就保持國際新創的遠見與格局。那麼,臺灣有那些國際型創新創業社群計畫?根據統計,總共有16個,分別是TVC科技新創育成加速器、AAMA台北搖籃計畫、Garage+、IAPS(國立交通大學產業加速器暨專利開發策略中心)、Taiwan Startup Stadium(臺灣新創競技場)、H.Spectrum、TA臺灣速創、南港生技育成中心-樹為健康國際加速器、Anchor Raiwan、識富天使會、精誠資訊AI+ Generator Program、亞洲區塊鏈加速器、PwC's Scale-up、時尚‧創業加速器、中華電信5G主題式國際創育加速器,以及企業數位轉型加速器NiEA。
國際型創新創業社群計畫專注的領域是以新興科技與議題為主,包含雲端服務、綠色科技、人工智慧、5G、智慧設備與AR/VR等,在這,新創團隊除能接觸到分散在全球的創新創業網絡,更重要的是,有專任業師提供更全面的諮詢服務,以及媒合商業服務,例如AAMA搖籃計畫便是協助進入成長期的新創深化獨特競爭力、發展清晰商業模式,藉此快速成長並良善因應成長帶來的新挑戰。
隨著營運階段的不同:從草創期進入成長期,新創團隊要面臨的挑戰不一而同,相應的解方也不同,建議臺灣新創在深化核心技術之餘,也不能偏廢對市場動態與客戶需求的掌握度,才能彈性且敏捷的因應市場需求做調整,例如智慧體溫計新創愛微科開發的體溫貼片本來是以嬰兒與備孕市場為主,但在COVID-19疫情爆發後,立即轉變為居家隔離的好幫手,在疫情期間吸引華碩電腦投資,成功的以企業參與新創(CSE)創新模式,共創雙贏、立足未來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