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單打獨鬥的成效有限,共創共好才能成就卓越,不過,到底該跟誰合作?怎麼樣才能加速轉型腳步?建議從兩個面向著手:首先是確認轉型方向,其次是透過企業參與新創(Corporate Startup Engagement;CSE)創新模式,打造專屬的轉型飛輪。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公布的2019年全球競爭力報告,臺灣被列為全球第12強,其中,產業聚落發展指標高居全球第三,之所以如此,與政府在1984年推動中心衛星工廠制度有關,健全的上中下游產業鏈不僅讓「臺灣製品」傲視全球,更能夠彈性的提供少量多樣、品質優秀的生產代工服務,是讓臺灣產業揚名國際的關鍵基石,只不過,隨著市場環境的轉變,臺灣製造業的產業聚落綜效逐漸消失,唯有積極轉型、攜手外部夥伴,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再次閃耀。
從當前企業布局,可以清楚看到,是以資通訊、半導體、工具機、自行車、汽機車與螺絲螺帽等六大產業聚落對數位科技的接受度較高,連帶著,對數位轉型的意願與腳步也相對較快,致力於深化企業在智慧化與綠色化等領域的布局:
第一:在資通訊產業聚落方面,隨著資通訊技術的迭代創新,臺灣電子代工業者積極透過智慧工廠、AIoT應用與5G生態體系等方式加快創新變革。例如緯創資通在臺灣跟大陸的工廠都導入AI檢測,藉此提升檢測產品良率的效率,同時,辨別員工組裝動作的正確性。
第二:在半導體產業聚落方面,則是透過率先布局AI、5G、自駕車等新興科技,導致智慧製造與智慧工廠,以及擴大布局半導體設備與材料等方式積極轉型,如台積電以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建立智慧製造的生產模型等,以更敏捷與彈性的方式因應推陳出新的智慧化產品需求。
第三:對於名列全球第五大出口國的工具機產業聚落來說,則是透過數位轉型深化在智慧機械設備、智慧產線與智慧製造等加值服務的表現,藉此提升在世界舞台的話語權。例如友嘉實業自2016年成立智慧製造事業部以提供一條龍解決方案。
第四:自行車產業聚落則是透過開發綠能環保電動自行車、建構運動健身與社群娛樂,以及發展共享平台與智慧化服務等三種方式提升全球自行車產業的創新思維,例如以捷安特品牌行銷全球的巨大機械(Giant)推出RideLife騎乘社群平台,並且鏈結捷安特車友App創造全新的健康運動社群。
第五:汽機車產業聚落的數位轉型脈絡則是從發展綠能環保電動車、智慧聯網汽車、建構共享平台與移動服務著手,形塑未來移動新樣貌。例如,看好移動服務(Mobility as a Service, Mass)與共享平台趨勢,臺灣和泰集團除推出自助租車服務–iRent,讓消費者可以視需求自由租借汽車跟機車,更進一步站在消費者立場思考、提供指定地點取還車的「行動門市」服務。
第六:享有螺絲王國盛名的臺灣螺絲螺帽產業聚落則是積極透過數位化技術進行轉型升級,具體實作方式包括發展自動化生產與製程參數數位化、強化工程安全與落實職能培訓,以及布局汽車、航太、醫材等高值化應用市場,例如,鴻君科技便是從螺絲廠轉型為人工牙材製造商,並且成功將業務市場擴展到東歐、東南亞與日本等國家。
在臺灣製造業積極轉型為智慧企業的過程中,除積極強化研發機制以提升競爭力,更透過策略性合資、收購整併等方式快速擴展創新服務能力,不過,光是這樣還不夠,為了進一步提升市場反應力,有許多企業透過企業參與新創(Corporate-Startup Engagement)創新模式深化與新創的合作,加速數位轉型步伐。
企業參與新創(CSE)創新的實作方式有哪些?因應風險高低,可分做五大類:
首先是「贊助活動或空間」,包括黑客松、新創競賽、贊助新創展會或者是提供共創空間等,與新創團隊產生鏈結與互動;其次是透過「加速器」輔導新創,藉由3-6個月的課程協助已有產品雛型的新創團隊優化產品服務、擴展銷售通路、建立人脈與募集資金,形塑成熟的商業模式;再來是與新創團隊「共創或者是展開合作業務」,透過優勢互補的方式開創新市場;當然也可以透過成立「創投基金或者投資新創團隊資金」的方式快速取得股份;最後則是「合併或收購」將投資項目,從資金擴展到技術、市場與通路等資源,藉此擴大產業生態體系。
臺灣製造業之所以會熱衷於企業參與新創(CSE)創新模式,與四個因素有關:
首先是導入新技術,亦即,融合新創團隊的技術以提升研發能量與優化數位化能力,例如奇景光電將自家的3D感測解決方案與新創–耐能智慧(Kneron)–的人臉辨識演算法整合在一起,共同研發出安防領域使用的3D AI解決方案;其次是育成新客戶,透過幫助新創製造生產的方式建立合作關係,等到新創成長茁壯後,將直接成為供應鏈夥伴,為企業帶來新訂單;再來是共拓新市場,具體作法是將藉由整合硬體製造優勢與新創軟體服務的方式,以軟硬融合的方式擴展全新的智慧化應用市場,例如佳世達攜手益欣資訊提供軟硬整合的智慧餐飲解決方案;最後是建構新生態,邀集跨域夥伴,以打群架的方式,共創與壯大生態圈。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為確保CSE生態體系的活絡、健全,臺灣製造業應更秉持企業社會責任,藉由跟新創團隊合作開拓市場之際,提供有利於回饋社會的服務,讓CSE活動更具意義。
令人納悶的是,這麼多企業前仆後繼地透過企業參與新創(CSE)創新模式鏈結新創、加速轉型,但是,為什麼成效差異極大?到底該怎麼做才能發揮最大效益?綜觀國內外企業實作案例,可歸結出三個方向:
首先是確認目標。無論是要攜手新創夥伴優化研發、製造、市場能量,或者是加速數位轉型腳步,都需要先釐清目標,方能進一步擬定對應的策略與行動方針,以更開放、平等且系統化的方式深化創新能量與加快轉型步調。
其次是改變心態。由於企業與新創夥伴的背景不同,思考模式與優勢也不相同,例如企業擁有場域、通路、人脈、供應鏈等資源,而新創夥伴則擁有新技術與產品等,決定合作後,雙方應抱持開放且勇於嘗試的心態,在制度、技術、行銷、銷售等面向給予彼此更多的空間與彈性,避免過度干預或同化的情況出現。
最後是建立開放且平等的互動模式,藉此型塑全新產業生態圈。儘管企業與新創夥伴的規模與產業身分不同,但是,雙方的關係應該是平等互惠的,因此,不管是哪一種形式的合作,都應該溝通協調、尊重信任,以及換位思考,同時,透過資金與資源支持的方式,發揮雙方互補或加成的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