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瞬息萬變的未來世代,企業參與新創(Corporate Startup Engagement;CSE)模式顯得尤其重要,因為,跟新創夥伴合作不僅有助於優化內部流程,還能夠進一步開發、布局新市場。例如,和明紡織(Hermin Textile)在體認到數位化產業升級的重要性後,邀請領投肯科技(LeadBest)擔任顧問時尚資源創新平台–TEXTIP–顧問,並且協助建立新的數位團隊,由其負責數位化生產過的布料樣式,接著引進Google人工智慧技術,依據企業客戶歷史訂單與偏好推薦新產品,同時,發展出全新客群與商業模式–中小型品牌設計師可利用以圖搜圖的方式,快速找到所需布料並且直接在平台上下單。
從和明紡織的案例,可以清楚看到,對於不熟悉數位化科技的臺灣企業來說,只要確認轉型方向,導入數位科技、攜手新創等外部夥伴,確實有助於提升核心競爭力,而對新創來說,這種直接與企業蹲點合作的方式,不僅有助於其深入了解產業需求,還能夠激發耀眼火花。
那麼,該怎麼選擇對的夥伴呢?可以參考《臺灣創育產業關鍵報告》了解臺灣企業投資新創概況,以及獲得募資的臺灣新創輪廓,攜手夥伴共創未來。
根據《臺灣創育產業關鍵報告》從公開資料(包含新聞媒體、國發基金季 / 年報、獲投新創揭露等)盤點與梳理後, 2019年總計90家新創獲得「股權交換」投資,其中,有18家募資新創取得的資金來源包含臺灣企業直接投資。從獲投新創領域來看,是以金融科技、電商零售跟B2B企業軟體解決方案為主;從募資新創成立時間來看,是以成立時間在2016年後的新創為主;若是從募資輪次的角度來看,多聚焦在投資A輪以後的新創,顯見,臺灣企業關注且願意投資的新創是以具備完整商業模式的新創團隊為主。
從產業背景來看,2019年投資新創的臺灣企業有20家,產業別包括金融、電子、零售、軟體、媒體與通訊產業為主,因應產業的不同,企業投資的新創種類不盡相同:
臺灣金融業致力於發展開放銀行,打造以消費者生活為中心的新生活金融圈,因此,偏好投資的領域是以金融科技、B2B企業軟體解決方案、汽車技術、區塊鏈、資訊安全、電商與零售為主。例如,聚焦在生物科技製藥、文創產業、科技事業等領域的富邦金控創投便投資動見科技(OmniEyes)以提升對汽車科技的掌握度。
至於電子產業,為了加速轉型為智慧企業的腳步,如聯發科看好長照市場投資鉅怡智慧(FaceHeart)等,偏好投資的新創領域是以B2B企業軟體解決方案、醫療科技與製藥、硬體與IoT、資訊安全(含區塊鏈)、廣告、內容與行銷等。零售業投資的新創則是以有助於提升產品服務動能的團隊為主,因此,領域是以電商零售、汽車技術、廣告、內容與行銷為主,例如,去年,設計品牌購物網站Pinkoi攜手心元資本合資創投基金,目標在2年內幫助10個臺灣在地品牌朝向規模化與國際化發展,第一個獲得資助的是來自台北大稻埕的印花布料設計品牌–印花樂(in Bloom)。
2019年參與新創投資的軟體公司僅網銀國際跟玉新國際管理顧問公司,投資新創團隊分別是髮弄資訊(StyleMap)與阿爾發金融(ALPHA)。至於在媒體產業,僅致力於打造互聯網金融場域的StockFeel股感投資臺灣聯合金融科技(BZNK)提升對企業應收帳款P2P媒合的掌握度。而積極發展自駕車相關領域的中華電信也在2019年投資共享科技媒合平台悠勢科技(USPACE)。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臺灣企業除可透過卓越企業的CSE模式找尋適切的新創夥伴,也可以從各個新創加速器中發掘潛力合作新創(夥伴)、甚至是自行成立加速器跟新創團隊進行更緊密且深度的互動。
在《臺灣創育產業關鍵報告》一書中,清楚盤點、羅列2019年有提供投資基金、梯次申請、育成課程、Demo Day元素的新創加速器(四元素有提供三個以上),以及加速器育成的新創團隊,對於想透過CSE模式攜手新創布局未來的企業來說,極具參考價值。
根據統計,2019年,符合上述規格的新創加速器有17個,同時具備投資基金、梯次申請、育成課程、Demo Day四大元素的新創加速器只有7個,不過,採取入選即投的加速器只有2個,分別是聚焦在東南亞、東歐、南美與印度行動市場的MOX(Mobile Only Accelerator),以及專注在IoT、硬體、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跟AR/VR領域的SparkLabs Taipei。
MOX成立於2016年,經營團隊是莫克斯行動加速有限公司,一年招募2梯,培訓內容包括提供數據分析SDK、提供行動服務推廣與支付平台、協助建立品牌、輔導新創跟投資者的對談技巧、提供東南亞市場簡報路演,以及分別在台北與新加坡舉辦展示日,2019年總共招募19家育成新創。
SparkLabs Taipei則成立於2018年,經營團隊是斯柏克國際創業投資公司,同樣是一年招募2梯,培訓內容包括為每一個團隊指派4到6名導師,提供辦公空間、培訓課程、提供法律與會計等服務,2019年招募10家育成新創,其中,有9家是臺灣在地新創團隊:都會娛樂即時預定平台–funnow、物聯網溫溼度感測平台–FOX-TECH、微網紅行銷媒合平台–Influenxio、亞洲女性機能服飾–VIASWEAT、AI資料收集器–Auriga Security、行銷影片AI自動生成器–GLIASTUDIO、AI可攜式肌膚量測儀–VesCir,以及區塊鏈支付服務–baypay,以及台美新創合作的AI 3D視覺平台–LUCID。
對於想透過加速器鏈結新創生態體系的臺灣企業,除可從其育成的新創找尋符合企業(轉型)需求的可能合作夥伴,還可以透過贊助場域、委託經營或者是自行經營等方式,進一步投入加速器模式,即早展開與新創夥伴的合作。例如,邁特電子同時透過自行經營新創加速器跟贊助場域等兩種方式尋找適合培育的新創團隊,此外,包括亞太電信、宏達電、網銀國際、遊戲橘子、樂陞科技、昱泉國際、華義國際跟新光金都是自行尋找適切的經理人或員工維運新創加速器;至於友達光電、玉山銀行、東方線上、富盈數據、雜學校、添翼創越、飛捷科技與研華科技等企業則是委託有經驗的第三方加速器協助經營,因應企業需求客製化篩選與培育新創。
總的來看,對於想在高度不確定的市場環境中取得先機、奪得一席之位的臺灣企業來說,CSE模式不僅有助於企業加快對新興領域的掌握度,更是創造第二成長曲線的關鍵,現在,就開始透過CSE模式加速轉型腳步,與新創夥伴一起開拓新市場、建構新生態與培育新客戶,共創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