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府、創投、企業的支持下,臺灣創新創業環境呈現蓬勃發展趨勢,不僅奠定了臺灣B2B軟體即服務(SaaS)能量,更在國際嶄露頭角,如AI行銷新創–沛星互動科技(Appier)與IoT能源新創–聯齊科技(NextDrive),不僅驅動CSE模式成熟、普及,更帶動新一波科技創投趨勢,加速臺灣新創產業生態圈的正向循環。
只要掌握市場脈動,就能取得創業資源!接下來,讓我們一起掌握臺灣新創加速器生態與科技創投現況,讓科技新創可以更快、更好的掌握投資趨勢與風向。
在政府政策與企業的推動下,臺灣新創加速器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有助於串接各方資源、加速新創成長,還能夠進一步推動產業典範轉移,更好的因應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等不可測的未來事件。
本報告盤點2020年同時提供專屬投資基金(Funding)、固定梯次(Batch)、輔導課程(Program)與展示日(Demo Day)等服務之加速器,包括聚焦跨境互聯網的「SOSV MOX | Mobile Only Accelerator」、關注物聯網硬體/人工智慧/AR跟VR的「SparkLabs Taipei」、持續追蹤人工智慧/物聯網/區塊鏈議題的「AppWorks」、從2013年開始提供服務的「IAPS 陽明交通大學產業加速器」、聚焦數據/雲端/醫療/金融/資安與影視等領域的「Orange Fab Asia」、關心互動娛樂與電商民生等議題的「創夢市集」、專注於數位健康與醫療人工智慧領域的「比翼加速器」、著重城市交通創新的「玉山國際加速器」、致力於改善社會問題的「社企流 iLab 育成計畫」,以及關注跨域產業發展的「識富天使新創加速計畫」等。
在多元貿易戰、COVID-19持續蔓延等因素的交互影響下,2020年新創加速器的功能與性質出現三大改變,值得臺灣科技新創關注:
首先是投資化趨勢,近年來,新創加速器陸續設立創投基金,理由有二:首先是在育成新創的階段進行投資以提高新創存活率,其次是透過及早挖掘優秀創業題材與團隊的方式,取得投資報酬率以增加金流來源。
其次是垂直化發展,隨著科技的推陳出新與產業的典範轉移,新創加速器提供的資源服務不再是社群人脈、創業基本的課程、商業模式、營運技巧等「綜合性輔導」,開始提供深度的產業知識、技術支援、特定市場串聯等專業輔導,藉此協助新創朝AIoT跟垂直領域發展,具備差異化特色。
最後是企業化合作,為加速創新變革能量與數位轉型腳步,中型與大型企業都開始透過CSE模式與新創互動,在這個趨勢下,新創加速器開始透過系統化手法篩選與媒合,為企業找出合適的新創團隊,一方面以大帶小提升新創的成功率與出場機率,同時,向大企業收取顧問費用以增加營收來源。
光是掌握臺灣新創加速器的變革還不夠,需要進一步了解臺灣科技創投現況,才能快速取得鏈結國際的資源。
盤點新聞媒體、國發基金季報與年報、獲投新創資訊、創投基金揭露資訊、Crunchbase新創資料庫等公開資訊,2020獲得投資的科技新創總共有103件,累積募資金額超過104.4億元(其中70件願意揭露募資金額的總和)。若是從應用領域的角度解析獲投新創,會發現,醫療科技與製藥的佔比(27.2%)最高,其次分別是廣告/內容與行銷(18.4%)、硬體與IoT(9.7%)。若從成立時間來看,2020年投資人偏好投資的臺灣新創是以成立時間2年內的團隊為主,獲投新創中,有42間是成立於2018年或2019年的新創團隊。
從70間願意揭露募資金額的數據來看,2020年的平均募資金額是1.5億元,其中有14件的科技新創募資金額高過1.5億元,進一步細看這14間新創專注的領域,是以醫療科技與製藥為主,共有5件,分別是全心醫藥(9億元)、昱展新藥(5.5億元)、炳碩生醫(5.4億元)、壹智生醫(3億元)跟雲象科技(1.8億元),其它領域新創則多提供數位轉型相關服務,包含廣告/內容與行銷跟B2B企業軟體解決方案。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投資人不局限於臺灣,在2020年103件科技新創募資案中,有18家科技新創獲得國外資金投資,其中,是以日本投資者佔的比例最高、投資9間臺灣新創,顯示日本對臺灣科技創新的興趣相對高,而且採行的是「策略性投資」,例如日本知名人力資源平台Mynavi投資臺灣求職平台–川陀數位,以及電子大廠多摩川電子投資臺灣5G毫米波技術新創–稜研科技等。
簡言之,臺灣科技新創不僅獲得國內外創投與企業(創投)青睞,更被視作策略聯盟的存在,顯見臺灣新創生態體系的無限未來,預期,在更多元的CSE活動下,將帶動臺灣整體產業的創新變革,取得全球市場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