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道路、Instagram,台南郵差李翔的方格故事

文字、攝影|侯俊偉

三年前,李翔接觸攝影,將照片發表在Instagram上,不但使他脫離日復一日機械式的工作循環,也使他成爲台灣現今最有名的「郵差」。

出書、辦展,短短數月,數十家媒體相繼採訪,他的Instagram帳號也擁有數萬人追蹤。

人紅了,但李翔卻直言,「其實我很不喜歡這種狀態。」

採訪過程中,他不斷反覆地掛在嘴邊這句話:「莫忘初衷。」

法國哲學家貝爾納.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曾形容,技術猶如人類的「義肢」。人們應該思索,數位技術如何成為存在的「延伸」,讓人從日常程式化的禁錮中解放,生命因而有了另一種可能;絕非只是成名的工具。

在這裡,李翔是「自覺」的。

雖然他開玩笑地說:「我夢想可以成為《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

但我倒希望,他永遠不要走入「專業」裡。

李翔出版了《差差工作日誌》一書,3月4日於台北Lightbox攝影圖書室,舉辦了新書座談,和讀者分享照片背後的故事。

現場很多讀者遠從台南而來。

李翔服務的區域在台南安定蘇厝、善化牛庄等地。郵差工作十二年,讓他和當地居民培養出某種良好的默契與互動。

三年前,李翔透過攝影與數位科技的結合,讓他跳脫日復一日的工作狀態。因為拍照,增進了對生活的期待,有了期待,內心因而豐富了。李翔說:「就算這條路你騎了五年,每天都不同。」

郵差的工作性質,加上攝影必需對於環境、光線的敏銳觀察,讓李翔熟知季節的變化、農作物的生長、建物的變遷。他常感嘆:「再不拍就沒有了。」

座談會上,李翔說,菜長得好不好,反映在現在的環境上。採訪中,常見李翔對於拍攝農作物情有獨鍾,他說:「我常拍菜的特寫,其實是在和它對話。」

社群網站提供一個個人平台,相較以前,只要敢秀,不需經由發掘,就能走紅,但李翔卻坦承,自己其實很不喜歡這種狀態。他一直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初衷,除了要維持住它,而且不要過度渲染。

他說:「如果今天你真的紅了,不是為了讓生活改變什麼,把它變成提升自己價值的工具;而是要去持續地體會,加深對生活的感覺,然後分享,讓大家更了解這塊土地。」

他認為,走紅的另一面,其實有社會責任存在。

李翔的Instagram擁有近四萬名追蹤者。從一開始用手機拍照,到現在轉換為數位相機,他期望自己的照片走出構圖的迷失與制式的美感,拍出「生活感」。

曾經有一位在紐約留學的學生在他的照片上留言:「謝謝你讓我看見這樣的台灣。」

對於這些遠在他鄉的遊子,他們在李翔的照片中看見了鄉愁。

對於未來,李翔有兩個計畫。一是希望可以用專題的呈現方式,前往偏鄉或部落做駐村紀錄;二是李翔認為,一條溪代表著台灣文化與歷史的發源,他希望可以沿著一條溪,去做沿岸村莊的比對與紀錄,並發掘一些特別的人事物。

李翔的Instagram帳號:rookie030; 文字、攝影:侯俊偉; 網頁製作:沈佑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