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他怎樣定義「創新」這兩個字,他說:「創新的源頭就是熱情。」因為有熱情,才可能堅持,有堅持,才可能有續航力完成不可能的使命。向來習慣逆向思考的蔡進耀,提出了盡信書不如多思考的觀念,他認為要創新就一定要訓練自己邏輯思考的實力。而培養這樣的實力就需要多讀書,而且還要反覆辯證書裡的字字句句,才不會被書本牽著鼻子走,頗有德國哲學家的辨證精神。
有趣的是,蔡進耀認為要多看失敗人的例子,而不要讀成功人的故事。「我喜歡聽失敗人的演講,失敗的邏輯才有真。」就像很多人都問他為什麼這麼有遠見投入太陽能產業,他總是說,其實很多時候都只是機會財,重點不是遠見,如果能在舊產品中提出新服務,或者舊技術中找到新市場,都是一種創新。
創新不是新技術、新產品才能被稱為創新,有些創新不是你想出來的,而是社會的需求。重點在於如何察覺這些創新?「多看書、多看電影。」蔡進耀的回答很妙,要活化思想就要多看閒書、多編故事,像織網一樣,自然可以觸類旁通。
就像蔡進耀帶領的益通,從當初只做單晶矽太陽能電池,如今更跨界與光寶、漢民等合作成立宇通光能,投入最新的薄膜太陽能電池,不只因為矽晶原物料的缺貨,益通從水平整合的發展,早已邁向垂直整合的布局,包括與日商M.Setek簽訂長期矽晶材料的供應,並購併美國矽晶圓廠Adema,以穩定上游供貨來源。
一九九六年回國後,面對當時台灣對太陽能產業一無所知,到如今益通光能從南台灣發光照亮到世界各地,蔡進耀認為這當中沒有其他因素,有的就是堅持。
 |
德國斯圖嘉特大學電機博士畢業。回國後進入中鋼投資部門當研究員,專門從事太陽能源相關的研究,直至與基益董事長吳世章相遇後,有了創立益通的想法,因此2001年成立益通光能。2006年3月益通上市,就以逼近千元大關的股價穩座當時的股王。是益通光能的靈魂人物,並愛以反向思想的邏輯來思考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