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自己去思考
張明正回憶,在他二○○四年赴上海領取「亞洲最佳商業領袖獎」時,在這個獎項的評選標準中,發現了一些從未留意到的創新定義。
這個獎項分數的六○%,是從企業的帳面價值和毛利率來看。另外四○%,則是透過訪問公司的員工,觀察企業文化怎麼影響到組織行為;也就是去調查,在老闆看不到的範圍,員工怎麼行動、怎麼評斷自己的工作環境。「領了這個獎,我也發現創新也是有看不見、比較難察覺的軟技巧,」張明正笑著說。
說到這,張明正話鋒一轉突然說:「怎麼都我在講?創新不是一個老師在台上講,要自己思考,明天才可能會有改變。」接著他請台下的人回答一個問題:「如果要讓團隊要有很好的表現,最主要的因素是什麼?」
與會者提供了各式各樣的答案,例如良好的團隊關係、熱情、有基本的SWOT(編按:指的是檢視公司的長處、弱點、機會、威脅)、共同分享的價值觀、錢、資訊的透明與分享、重疊的分工(cross
over)、制度與紀律等。但是在張明正和台下聽眾討論之後,發現這些元素都可以被劃分到硬技術(hard skill)和軟技巧(soft skill)兩個類別。

豐田將別人的制度改善
「硬技術」指的是專業的技能,例如寫程式的能力、學歷等;而「軟技巧」則包括溝通等情感層面的應對。軟硬兼俱,是張明正認為未來創新必須具備的能力。為了更進一步說明,他舉了豐田汽車(Toyota)的例子,解釋這個外界常認為「硬梆梆」的公司,也有獨到的軟技巧。
豐田汽車的生產線上,配置了緊急按鈕,當生產線發生任何問題,只要按下這個鈕,整個生產線就會伴隨著輕鬆悠揚的音樂而停下來,所有工作人員來研究、解決問題。
這個制度卻並非豐田獨創,而是從美國通用汽車學來的。然而通用汽車的模式卻是按下緊急按鈕,整個工廠就會有紅色的急救燈伴隨著刺耳的警報鈴響,導致工人不敢去使用緊急按鈕。
「如果這個設計就是要解決問題,流程就應該要改造成豐田的制度,讓每個人敢去按,進而解決問題,減少成本。」張明正用這案例說明硬底子技術和軟技巧兼具的必要性,而每一個專案的執行,都必須同時用心和腦。
從不同立場看事
張明正創辦的趨勢科技,公司員工分布在全世界的三十七個國家。只要遇到必須開會決議的時刻,不可能用以前傳統方式,讓一群人坐在一起討論。此外,如何讓素未謀面、不同國籍文化的人,一起在預算時間的限制下,去完成某個專案,這些都考驗了軟技巧。
「我們每天在解決的是軟的問題,下一代必須也是在世界是平的狀況下,集合擴散到世界各處的智慧,才是創新力量的來源,」張明正加重語氣強調。在這個前提下,你有一個點子根本不足為奇,要能夠執行,你還需要能夠讓一群人跟你一起工作、創造產品、賣出去。
因為人常會有本位主義的傾向,軟技巧就難在如何從不同立場來看事情。張明正笑說:「像我太太常常一大早爬起來看王建民的比賽,一旁睡眼惺忪的我,覺得非常不可思議。」
於是如何增加自己的自覺,才是創新力量的來源。每個人都會因為潛意識而驅動自己的行為,導致改變習慣遇到困難。所謂創新,就是能夠在自己的觀察之下,不依靠習慣來觀察,而是找到不一樣的觀點。接著嘗試去找到一個雛形,更具體化說明自己的觀點,用軟體業的行話來說,就是先定義使用者介面。對張明正來說,能夠在生活中、工作上實踐這些,就是創新,就是創造新價值、打破理所當然。
在座談的尾聲,張明正表演了他最拿手的魔術:將三根不同長度的繩子變成同樣長度。用這個魔術,說明若水企圖做的社會企業:弭平M型社會。最後在和台下讀者熱絡的互動氣氛感染下,張明正索性大方公開他獨家的魔術秘訣,滿足大夥的好奇心,也贏得滿堂彩。
 |
趨勢科技董事長兼創辦人,在
2001 年由 ZDNet Asia 評選為亞洲「25位最具號召力的人物」之一。財富雜誌曾稱他為一股「全球勢力」。張明正於 2004
年由「亞洲企業領導人獎」評選為「年度創新者」。2007年與和作家王文華創辦的「若水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台灣的「社會企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