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te

Be:創業的開始、創業、與夢

2020年,創業小聚10歲了。 我們從2011年開始,陪伴創業者創業;

以自己也像是創業者一樣的心情,在創業的時間三態中前進:

be:永遠記得原本的自己與初心;

being:在創業修煉的路上不停下追逐也不斷地成為;

to be:成就更偉大的夢與理想。

不保證快樂結局,滋味也許有酸有甜。

10年即使有成,創業中的你我仍在輪迴:開始、追逐、與夢。 

共創社群記憶

創業圈10年大事年表

十年以來,Meet創業小聚與台灣創業圈共同見證了台灣新創產業的脈動。從2011年的網路社群及電商,2012、2013的App創業,再到後來的平台創業、物聯網創業,以及最近浮現的AI及數據驅動的AIoT創業主題,甚至是醫療及生技創業。新創圈在變化,全球產業趨勢也在變化,創業小聚作為社群平台責無旁貸,唯有不斷回應時代,跟著新創社群一同尋找台灣的優勢是什麼。

感謝以下社群夥伴一起與我們共創這份社群記憶年表(按筆畫排序):
ALPHA Camp、
flyingV、Garage+、Impact Hub Taipei、中華開發創新加速基金、台大創創中心、台灣新創競技場TSS、交通大學產業加速器IAPS、貝殼放大、社企流、創業台槓、創夢市集、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嘖嘖zeczec、趣工作共同工作空間。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共創社群記憶

台灣新創生態圈關鍵人物專訪

透過「共創社群記憶」的資料採集過程,創業小聚也針對「政府單位」、「加速器」、「創業社群」、「創投」、以及支持創業者的「群眾集資產業」,進行關鍵人物專訪,一同勾勒出台灣創業圈在不同領域的共同推動之下有哪些演變,應該朝向哪個方向前行,對於未來又有什麼不同的期待。特別感謝以下受訪者: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 胡貝蒂副處長
時代基金會 趙如媛執行長
開發創新管顧及中華開發創新加速基金 郭大經總經理
貝殼放大 林大涵執行長
創業台槓 李尚軒共同創辦人

全文請見 網站專題

創業新聲帶 EP.100|創業小聚10週年特別節目

數位時代執行長 陳素蘭:新創在哪,我們就在哪相聚

十年的光陰很長,故事很多,收聽完整節目請點此

十年聚首:新創在哪,我們就在哪相遇

By 《數位時代》執行長 陳素蘭

還記得創業小聚剛成立,秉持車庫精神的青澀模樣:我們以garage party為名舉辦活動,只收500元門票,扣除場租、吃吃喝喝的費用,只能勉強打平。雖然反應熱烈,團隊卻不禁懷疑:網路時代,做活動跟社群還有前途嗎?到底我們的商業模式是什麼?現在看來,這些問題就像每一個新創起頭時,曾有過的猶疑。

印象很深刻,當我們請教詹宏志先生時,他以一席話:「將平台做到每個人都需要你,少不了你,商業模式就會自然產生。」為品牌勾勒了願景。於是,創業小聚正式改名為Meet,希望成為連結創業者、企業與消費者的機會平台,讓創業圈的大家彼此相遇。Meet創業小聚的十年故事,就此展開。

在外界眼中,Meet創業小聚或許觸角廣泛:有社群活動、訪談、展會、參訪,也經營線上平台,然而在我看來,所有事情都環繞同一個課題:「創業社群需要什麼?」新創在哪,Meet創業小聚就應該在哪出現。十年以來的種種活動之中,至今已累積超過千場的創業午餐會,雖然沒有華麗排場,卻是Meet創業小聚堅持不懈的基本功,也是我們與社群相遇的源頭。在午餐會中,我們一對一訪談新創團隊,了解他們的產品、服務,發掘潛在的創業之星,更重要的是,從他們身上認識到創業圈的最新動態與需要。

首先,我們注意到新創團隊需要曝光與資源連結,因此從2011年開始舉辦Meet Neo StarDemo Show,從創業午餐會訪談累積的團隊名單精選30強,提供他們舞台;後來發現,新創迫切需要更多實體展會讓自己「被看見」,因而2014年開始,我們舉辦Meet Taipei創新創業展,2015年更轉型為 Meet Taipei創新創業嘉年華,至今已是全亞洲最大的國際級創新創業盛會。

平台能提供曝光,卻未必做得到提供新創團隊個別、深入的輔導。因緣際會之下,我們從2012年開始與  AAMA  合作,建立全新的國際創業輔導模式。由廣至深,從線下到線上,讓創業輔導的體系更加完整。2017年,Meet創業小聚更推出 Meet Hub線上平台,讓新創自行上傳新聞報導及徵才內容,不僅提供新創團隊屬於自己的發聲管道,如今已是台灣最重要的新創資料庫。

台灣的新創團隊尤其需要國際化,Meet創業小聚從2012年開始就在活動規劃加入國際視野,並進一步在2014年開始以Meet Trip帶領新創團隊走出台灣,到全球各地的創業現場鏈結資源。2016年,我們甚至推出 英文頻道,以全英文的創業報導與分析,讓世界看見創業台灣。2019年的Meet Global Salon,乃至2020年的兩檔Podcast節目《矽谷為什麼?》《創業新聲帶》,都是我們幫助台灣新創與國際接軌的努力。

這一路走來並非一帆風順,如同創業一般,失敗稀鬆平常。例如2015年短暫推出的創業小聚app,因為成效不彰在一年多後收場。而從第一天就想經營的線上社群,一直到2017年Meet Hub推出,才算小有成果。每場活動不論大小,從展區規劃到訪談主題設定的細節,事後團隊都仔細檢討,持續優化。回顧十年大事紀,就像一段不斷跌倒並學習成長的

旅程,我要謝謝每一位曾奉獻心力的同仁。

十年以來,Meet創業小聚與台灣創業圈共同見證了台灣新創產業的脈動。從2011年的網路社群及電商,2012、2013的App創業,再到後來的平台創業、物聯網創業,以及最近浮現的AI及數據驅動的AIoT創業主題,甚至是醫療及生技創業。新創圈在變化,全球產業趨勢也在變化,創業小聚作為社群平台責無旁貸,唯有不斷回應時代,跟著新創社群一同尋找台灣的優勢是什麼。

例如2016年開始,物聯網發展帶動技術創業的新熱潮,也促使新創團隊更需具備產業經驗,以及與大企業合作的能力,Meet產業沙龍應運而生。而當亞洲崛起,新南向成為關鍵字,我們將Meet Trip的觸角延伸到東南亞等地,跟著新創團隊探索市場先機。如果Meet創業小聚十年來為台灣創業圈成就了什麼,除了辛苦的工作團隊,每一個熱情參與的新創團隊與企業,都是幕後功臣。沒有大家,就沒有今天的Meet創業小聚,感謝一路上相挺支持的新創團隊與企業,與我們共創台灣創業圈的美麗風景。

另外,我想特別感謝台北市政府產發局的長期支持。尤其是林崇傑局長,剛接任時便主動參與創業小聚,邀請我們移師花博園區舉辦Meet Taipei,多年以來提供場地及各項資源的協助。沒有林局長,就沒有如今每年盛大舉辦的Meet Taipei。此外,也感謝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從Meet創業小聚成立之初,就持續給我們肯定與支持。感謝國發會不斷透過政策與法規優化台灣新創環境,與Meet創業小聚有多年的密切合作。感謝科技部在過去這段時間,積極協助科技新創的國際化,不僅幫助我們,更帶領眾多新創團隊走向國際。

時代總是不斷變動,下一個十年創業小聚會做些什麼?我們不預設任何答案。因為Meet創業小聚始終相信:社群的關注點在哪裡,我們就應該在那裡出現。唯有以社群為原點,不停創新,Meet創業小聚才能跟台灣新創圈一同成長,迎向下一個十年。

形塑未來的十大創業公司

回顧過去 10 年新創發展,雖然許多人仍在競爭激烈的市場尋 求一線生機,但也有經歷成長與業務停滯後再突破的標竿企業。
以下創業公司是由創業小聚以多年來累積的社群及影響力,協同創投、技術專家、創業圈前輩以及外部媒體夥伴,
共同推薦、盤點出具有代表性,並能帶領台灣形塑未來產業樣貌的新創。 

十年養成,十家形塑未來的創業公司

【創業小聚十週年專題】

本次,《Meet 創業小聚》十週年特別企劃協同創投、技術專家、創業圈前輩、社群夥伴以及外部媒體共同推薦十家形塑未來的創業公司。

形塑未來的十大創業公司

2000 年,有大量網路公司股價受買家炒作,使得美國納斯達克指數達到頂峰,風險投資的失敗隨即在同年 3 月到 10 月間造成股價無預警的崩潰,短短數月期間抹去了網路業超過 5 萬億美元的市值,這波網路泡沫化(dot-com bubble)不但使得多數網路創業者一敗塗地,也連帶影響台灣網路、軟體創新與創業家的發展。

歷經幾年投資者對於台灣網路創業失去信任,走過網路泡沫化、次貸危機、雷曼兄弟破產這一連串的金融風波,台灣新創終於在十年過後的 2010 年前後,開始一波創業熱潮並延續至今。而創業小聚也在 2011 年啟動,跟著新創公司跋山涉水,一路來到這裡。

《創業小聚》十週年特別企劃協同創投、技術專家、創業圈前輩、社群夥伴以及外部媒體共同推薦,希望能夠從《創業小聚》累積十年的採訪資料庫、AAMA 台北搖籃計畫的創業家中找出那些足以影響產業趨勢、人才發展、並具有形塑未來產業潛力的重要創業公司,帶領讀者一齊回顧他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這些創業家們,除了搭上台灣創新創業生態復甦、並且茁壯的這班列車之外,也因著自己的人格特質、過往的工作經驗、極具凝聚力的創業團隊以及必要時刻資金的持續挹注才有今日的成果。

為了組成「形塑未來的十大創業公司」推薦名單,《創業小聚》發揮創業社群的影響力,邀請活水資本創始合夥人卓彥安、中華開發創新加速器總經理郭大經、數位時代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中華電信協理陳元凱、天下雜誌副總編輯陳良榕、數位時代創新長黃亮崢、研華投資事業部策略投資代表劉蔚廷、CHOCO TV 創辦人劉于遜、INSIDE 資深編輯鍾效京、達盈管顧投資總監盧志軒、創業者共創平台基金會董事長顏漏有(以上依姓名筆畫排列)參與書面推薦與實體討論,共同推薦十家具有市場規模與發展潛力、國際競爭力、可行且創新的商業模式、領先技術與充分展現社會影響力的企業,作為此次專題採訪對象。

形塑未來的十大創業公司

回顧過去 10 年的新創發展,更多公司在競爭激烈的市場裡尋求一線生機,但也出現更多不斷突破且持續成長的標竿企業。

其中,成軍 9 年的 Gogoro 帶動了能源革命,也為人們習以為常的交通工具賦予了新的使命與美學。Gogoro 從 2011 創立至今,獲得潤泰集團董事長尹衍樑、美國前副總統高爾、日本住友商事集團等大咖投資超過4.8億美元的投資,也是國發會欽點除了 Appier 之外唯二台灣估值超過 10 億美金的獨角獸企業。

除了能源議題之外,過去十年都走在風頭上的產業就是「人工智慧」,搭上這股熱潮的 iKala、Appier、CloudMile 各自在該領域脫穎而出,以實際的應用取得企業客戶的信任,這代表了 AI 產業在近十年來已從高深莫測的未來科技,轉而開始接地氣,提供台灣以至於世界的企業更好的上雲、行銷科技等解決方案。

另外一方面,AI 從雲端逐漸走往地端,硬體條件的日漸成熟、地端演算得愈趨完備、物聯網(IoT)開始落地走入日常生活,使得「端的 AI」成為另一個討論焦點。耐能智慧(Kneron)以 AI 晶片製造起家,立志打造人人都買得起的 AI 晶片,實踐「AI 普及化」的公司願景,創業短短四年期間,就吸引 ICONIQ Capital、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中華開發資本、奇景光電、高通等單位超過 7300 萬美元的投資。

當然,談到創業圈的十年,最不能缺席的便是曾經百花齊放的電商產業,2011 年起,Pinkoi、91 App、KKday、FunNow 陸續成立,從線上選物到開店平台,進一步演變為販賣旅遊體驗、提供即時性娛樂的平台服務,它們跨國拓展與募資的成功,也正是台灣電商出海的最佳典範。

以上類別之外,事實上台灣在遊戲業的發展也非常具有競爭優勢。2020 年初專注全球的遊戲、電競及行動市場的研究機構 Newzoo 針對過去五年的資料進行了統計分析,並發布 Global games markets report,裡頭提到:2020 年末全球將會有 27 億人次的遊戲玩家,且數字將會持續增長;此外根據今年六月 Sensor Tower 商店情報最新數據統計,今年第一季台灣手遊收入超過 5.1 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相比增長 20%,為史上最高。

在這樣的發展脈絡下,成軍九年的雷亞遊戲除了能在台灣國內市場搶佔先機之外,也透過 App 商城將原創遊戲上架至國際舞臺,累計至今,雷亞遊戲旗下的 App 全球下載量已經於去年 12 月超過 1.1 億次,為台灣遊戲產業樹立領先的旗幟。

以上名單皆是由《創業小聚》與上述合作夥伴共同推薦而來,期待透過這樣的專題採訪,形塑出台灣創業圈過去十年來的成果之餘,也能看到有別於過去半導體、資通訊、電機電子業的未來產業樣貌。

完整專題將陸續更新,請見創業小聚網站專題

36位創業者的真心話


創業的初衷、挫折、夢想?你/妳又該如何定義成功?拉出時間軸的演進,回想當初創業的記憶,過程中面對無數的挑戰,處理不完的事情、開不完的會以及說不完的苦悶。

10個問到創業家心坎的問題,來自36位創業家,共計360個發自內心最真實的回答,他們的創業真心話,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