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日期:2021.10.20(三)
財團法人台灣產業服務基金會

油品銷售流向及安全存量管理與查核計畫

健全我國油品管理機制,維護市場交易秩序
擔任產官學溝通橋樑,執行深度查核及研擬配套,確保產業永續


* 能源局期望透過計畫的帶動,將油品業者導上正軌,透過申報、審查及查核,掌握國內油品流向,促使業者依法經營。

財團法人台灣產業服務基金會(下稱產基會)多年來協助執行能源局「油品銷售流向及安全存量管理與查核計畫」(下稱本計畫),重點在於掌握各類油品業者之生產銷售流向,健全我國油品管理機制,維護市場交易秩序,另透過安全存量查核,確保石油製品維持安全庫存量,不但嚴格把關油品的產銷數量,嚇阻非法流用,更有助於主管機關掌握產業動態,確保石油製品穩定供應。

產基會為能源局把守前線關卡,監督各類油品業者申報油品產銷數量及流向,杜絕地下油的流竄,維持市場交易秩序;例如,從廢棄物(如:廢機油、廢油泥、廢塑膠等)製成的再生油品,在本計畫監督下,確實銷售給工廠作為鍋爐的輔助燃料,創造國內循環經濟;另為掌握汽柴油批發市場動態,協助修正「汽柴油批發業務月報表」,透過資料勾稽比對,掌握疑似非法之購油對象,主動前往查核及蒐集違法事證,針對非法購油對象依法裁罰,維護油品市場秩序。

追溯查核工作的源頭,主要是我國從民國86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開放油品市場自由化以來,市場蓬勃發展,油品不但是重要的民生資源,跟股票、期貨市場一樣,行情瞬息萬變,我國缺乏石油礦藏,多仰賴國外進口,屬於戰略物資的一環,必須及時掌握業者經營方式及安全存量等最新資訊,才能有效監督管理。

意料之外的日常 轉變成另一種再生的契機

計畫主持人彭舒維經理表示,自101年起,產基會承接能源局委辦執行本計畫,期望透過查核、輔導雙管齊下,確保油品業者都能依法經營並確實申報,這些對象涵蓋了:生質燃料、酒精汽油、再生油品、汽柴油批發、溶劑油與潤滑油輸入、石油煉製及輸入輸出等,本計畫任務透過通知提醒、書面審查、宣導輔導及現場查核等4大類工作,協助能源局監督國內油品流向,促使業者依法經營。


* 計畫主持人彭舒維認為,應與業者建立信任基礎,使其體認到自己才是最大受益人。

協同主持人張冠凱經理坦言,由於油品市場複雜且動態瞬息萬變,須建置完善申報及查核制度方可竟全功,因此,先從表單修正、系統建置、現場查核及檢討改善,逐步釐清產業經營方式與市場模式,之後搭配深度查核及宣導推廣,確保油品產業確實申報及依法經營。回想剛開始執行查核工作的初期,業者多抱持抗拒的心態,在執行查核的工作中,經常面臨難以想像的艱苦,曾經面臨現場被拒絕、被狗咬、挨罵等等,都屬意料之外的「日常」。

面臨曾經遭遇的境遇,他回想,主要是計畫執行的初期,油品業者對法規的不熟悉,以及擔心可能遭詐騙的心態,面對查核人員時,通常是報持著懷疑、甚至不理性的態度來拒絕;此外,部分業者廠區範圍相當大,為了安全,通常養狗看門警戒,在不明白查核人員的來意下,早期也曾經有查核人員被惡犬追趕,甚至咬傷的案例,也讓他相當的頭痛。

勤跑勤溝通,與油品業者建立互信基石

面對這樣的問題,計畫主持人彭舒維經理提到,只有勤跑勤溝通,才能慢慢建立彼此的信任,日子一久,油品業者也日趨理解,能源局委託計畫是來指導他們的,「能源局委託產基會,就是要擔任能源局和業者間溝通的橋樑,查核的過程中,我們也會主動分享市場動態及法規資訊,讓業者檢視自身的營運方式,符合法規需求。」之後,產基會以查核的經驗為基礎,協助能源局檢討精進生質燃料、再生油品、汽柴油批發及溶劑油與潤滑油申報規定,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有效管理油品流向,維護市場秩序,在105、106年本計畫榮獲能源局評選為「績效評鑑績優計畫」,107年再度獲選「加值貢獻獎」,實屬榮幸。

除此之外,為確保業者依法經營及正確申報,近3年以來,產基會累計執行多達2,004場的深度查核,舉辦巡迴北中南共18場說明會,透過實地查核、宣導講習雙管齊下,督促各類油品產業依法申請登記、定期申報、投保公共意外保險及接受現場查核,確保依法經營。

歷年輔導有成,各類油品產業蓬勃發展,並開拓供油風電新通路

透過本計畫歷年的宣導推廣,各類油品產業蓬勃發展,以再生油品為例,國內陸續有業者向能源局申請核准,近3年從18家增加到21家,銷售數量從每年4.1萬增加到5.2萬公秉(提升了27%);依「酒精汽油生質柴油及再生油品之生產輸入摻配銷售業務管理辦法」規定,用廢棄物做出的再生油品,因為價格相對便宜,且品質不輸新品的燃料油,張冠凱經理說:「工廠在試燒再生油之後,發現熱值高,油品成分符合法規,而且價格相對便宜,在油價飛漲的時候,再生油品在市場相當的搶手。」另外以汽柴油批發業為例,業者家數也從原來的226家增加到255家,批發數量從每年37萬增加到52.7萬公秉(提升了42%),更有業者開拓將油品販售作為離岸風力發電工作船舶燃料的新通路,顯示國內油品市場的蓬勃發展,顯示本計畫的宣導推廣也有相當的成效。


* 張冠凱經理認為,再生油品的品質只要管理得當,既能降低成本、更能落實永續轉型。

目前,全國再生油品燃料油業者從15家增加到21家,年售油品4萬噸,另外,器材油批發商由214家增加到251家,開拓出風力發電合法供油商的新通路。

這些油雖是再生油品,售價較便宜,但因符合國家標準,再製品質不輸新油,因此納入管理之下,檢證品管資料拿得出手,更能獲取客戶的信任,「燒用一個月就明顯感覺油品完全燃燒、不會損耗機器設備,客戶馬上續訂,賣油賣得嚇嚇叫。」張冠凱感到欣慰。

產基會也幫助再生油品產業因應現今面臨的新課題,提早化解危機,彭舒維舉出,有鑒於政府能源轉型及節能減碳訴求,國內工廠陸續採用天然氣取代燃料油,再生油品產業的客戶也隨著流失,影響產業經營,因此,推動計畫案便協助能源局於107年修正「酒精汽油生質柴油及再生油品之生產輸入摻配銷售業務管理辦法」,訂定再生油品出口管理規定,活絡銷用的管道,穩健產業經濟發展,目前已有一家順利出口到越南。

因應市場變化,超前部署管理配套,推動產業永續經營

此外,產基會在深度查核的過程中,亦不忘給予業者不同面向的輔導,創造衍生價值,例如:輔導廠區落實職業安全衛生檢查作業,降低工安危害,以及建立「再生油品品質履歷資料庫」管理工具等。

在輔導廠區落實職業安全衛生檢查工作方面,產基會執行查核時,提醒業者改善不安全的設備或作業行為,針對雇有外籍移工的業者,更引導設置外語警告標示,有效提醒外籍移工應注意自身安全,有業者甚至自主管理並申請ISO品管系統認證,追求永續經營。

而在建立「再生油品品質履歷資料庫」方面,產基會蒐集檢驗報告數據,運用大數據分析,協助業者評估自身產品品質變化情形,「早期查核時,單純看每個月的檢測報告,不容易發現問題,之後運用大數據分析,協助品質數據變化情形,透過提前預警,主動通知業者改善;其實做這件事最大的好處,在於創造企業的價值,在確保品質的過程中,油品業者體認到,公司才是最大的受益人,更有業者自行添購檢測設備,落實檢驗制度,深受客戶信賴。」彭舒維經理說,「產基會額外做這件事,就像幫業者做品質健檢,希望能幫助再生油品產業永續發展。」

十年磨一劍,產基會執行本計畫,正邁向大數據結合IoT數位轉型,期望進一步協助能源局擘劃油品業者自主管理政策,維穩市場交易秩序,油品業者的永續營運之路也愈來愈寬廣,共創多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