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總體能源政策發展規劃及決策支援能量建構計畫
依據能源轉型白皮書,從地方培力推動能源政策
公民參與溝通對話,促成漁電共生案場400MW

* 計畫特色包含掌握國際形勢推動機制、開發多元工具、輔助地方政府做好能源治理,達到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
行政院於2020年核定能源轉型白皮書,早自10年前即協助能源局推動能源轉型的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也自2021年接續展開新期程的「國家總體能源政策發展規劃及決策支援能量建構計畫」,計畫特色包含掌握國際能源情勢以及適合推動的機制與工具、開發多元工具與情資和溝通管道並輔助地方政府做好能源治理,協助政府達成能源政策目標。
計畫主持人、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副組長洪明龍表示,在能源轉型期間,從各地方掌握相關數據與資訊,作為規劃未來的資料,不但自2018年開辦地方治理與能源教育培力課程,藉由培養種子教師、參與基礎工程以利提升計畫品質,團隊未來更將逐年提出能源轉型的執行報告,以能源量化指標,同時透過「能源轉型白皮書網站」,充分揭露國家推動能源轉型的具體措施,追蹤成效,讓大眾瞭解。
不僅如此,團隊為協助政府達成2025年太陽光電推動目標,在土地多元複合利用上,以漁電共生為案例,發展並建構環社檢核機制,有助於加速地面型光電的發展,帶動整體光電與養殖漁業結合,共同達成能源轉型目標。

* 計畫主持人洪明龍表示,在能源轉型期間開辦培力課程,藉由培養種子教師、參與基礎工程,團隊更充分揭露國家推動能源轉型的具體措施,讓大眾瞭解。
走訪里長伯,與公民面對面
以協力地方投入能源治理實績來說,團隊成員王穎達博士指出,經由蒐集國內外案例,得以建立在地樣態,比如人員的認知、分析村里等在地用電情況,就能參照中長期能源轉型規劃而按步就班地建置地方能源指引,舉新北市即可知,由於計畫團隊導入公民參與體系,盤點資源後,建立村里用電分析模式,新北數年來均在國家級與民間能源轉型評比上名列評鑑績優模範生並展現創新能量。

* 團隊成員王穎達博士指出,經由蒐集國內外案例,得以建立在地樣態。
「因應能源轉型白皮書的誕生,我們2018年在臺中舉辦『公民面對面』的活動。另外,也多次辦理地方政府以及民間團體的工作坊,藉以擴散能源政策成果以及討論能源策略。」洪嘉業副組長說,透過分桌進行的設計巧思,在輕鬆氣氛下,聽取與會者的聲音。甚至地毯式拜訪里長伯,溝通力十足,為接下來的順利執行奠定利基。

* 洪嘉業副組長認為,透過活動設計的巧思,能有效為接下來的順利執行奠定利基。
能源轉型先鋒,與民間團體溝通取得共識
洪明龍強調,能源轉型白皮書是全臺第一本透過產官學民研討參與協作,以及公民參加機制而擬撰訂定的官方策略文件。而計畫中眾多的工作項目包括蒐集主要國家能源政策與重要數據,建立與維護國際能源數據資料庫,擴展國際能源智庫交流管道,並運用大數據工具、能源輿情認知分析、能源安全風險指標系統強化及風險管理與緊急應變機制實施,規劃能源政策推廣與宣傳策略等,皆是為了使我國能源政策往大家嚮往的方向。「計畫執行團隊就是中央政策與地方治理之間的橋樑,所以我們下苦工,注重營造與民間團體夥伴們對話的空間,把阻力翻轉為助力,這很有挑戰性。」他爽朗地笑著,以擔綱能源轉型先鋒為榮。
團隊建構的「能源知識庫」,也是計畫的重要成果,橫向連結各能源領域與國際、社經、環境、工程科技等資訊。另外還協助推動地方能源治理,提升地方政府能源治理能量,研擬並推廣具有因地制宜的能源策略,而各縣市政府也都可進入官網查知用電量比較等資訊,優化推動效益。
創造「懂能源阿DEN」角色,宣導平易近人
在推動工作上要突破什麼困難?洪明龍表示,一般民眾不很關心用電與能源轉型議題,平日獲得的能源訊息也很片斷化,所以團隊2016年創造「懂能源阿DEN」(臺語「電」之意)漫畫角色,推行能源教育,宣導民眾正確瞭解與認知,並透過FB、Blog披露研究成果,也進入校園與高中生、大專生、研究生甚至社大親切互動,擴大傳播,「因為使用社群管道,工作人員常常沒日沒夜地隨時回應提問。」
計畫項目也包含漁電共生環社檢核,團隊成員林綉娟介紹,為確保與社會及環境共存共榮,排除爭議區位,減輕地方政府審核負擔,透過在低密度開發的魚塭推動「太陽光電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確認未來太陽光電建置可能影響的程度,並預先提出因應對策,而在開發場域前,先與利害關係人充分溝通,弭平各界疑慮,做到加速推動及有效率建置。

* 團隊成員林绣娟介紹,透過低密度開發的漁電共生專區納入「太陽光電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做到加速推動及有效率建置。
漁電共生區位資訊公開,2021年可望超過1萬公頃
2020年6、7月,計畫開始配合政府政策發展地面型漁電共生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傾聽在地居民、生態團體的意見,「譬如在西南部就得注意光電與黑面琵鷺共存。」她舉出,全台灣擁有約4萬公頃魚塭,以鄉鎮行政區為單位進行環社議題辨認,在進行環社檢核評估後,針對較無生態議題的地區,在2020年公開6縣市合計4,702公頃先行區魚塭區位,並且在2021年針對稍具生態議題的區域辦理環社檢核議題辨認工作並經審查後,完成可施作漁電共生的區位公開面積已達到7,000多公頃,計畫經由快篩再選址,已促成約400MW成案,資訊平台也建置得很完整、公開,養殖戶及光電業者只要輸入地號或魚塭號就能查詢魚塭分區結果,2021年底累計公布的區位可望超過1萬公頃,漁民在養殖環境提升及不破壞魚塭生態服務功能的情況下,又可增加賣電收入。
洪明龍深感20位工作小組成員年輕有活力,不辭勞苦,隨時傳達日、韓、歐盟等國際情資並同步反映給能源局,嚴格要求自我管理,也因為計畫執行績效亮眼,榮獲2020年度銳能獎銅獎。同仁在任務導向當中也始終追求自我實現,不斷成長和精進,年年檢討整體計畫成果:「我們就如同會發光發熱的能源,為轉型淨零做好準備,充分釋放能量,成就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