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日期:2022.8.31(三)
財團法人台灣綠色生產力基金會

能源技術服務產業精進輔導計畫

「企業節能第一站」ESCO是客戶解決節能問題最好的服務平台!

► 以技術、人才、制度打造全方位服務創造新商業模式


每逢夏季,都會是消費者更換冷氣的高峰期,如何選、怎麼裝,對多數人而言就是走到巷口那間連鎖大型賣場,參考現場示範空間並將需求告知服務人員,就能獲得一個完整、專業的答覆。但如果這件事情是企業想要導入淨零碳排的理念呢?有什麼方式能夠讓這些企業「走到巷口」就獲得解決方案這般容易。

財團法人台灣綠色生產力基金會協助能源局推動「能源技術服務產業精進輔導計畫」,目的在促成我國成為亞太地區節能標竿國家的願景,藉由產業推廣、補助機制、人才培訓、產業媒合及輔導機制等多管齊下,在拓展國內市場之餘也能提升能源技術服務產業技術能量,強化節能工作深度與廣度,引導能源用戶引入ESCO產業進行節能改善,達成國家節能減碳之目標。

「簡單來說ESCO其實就是一種商業模式」,作為此計畫主持人、同時也是財團法人台灣綠色生產力基金會處長陳宗逸說到,所謂ESCO、亦可稱為能源技術服務業,目的是將過去傳統的診斷、施工、諮詢業務轉型提供客戶「節能績效保證合約」的服務模式,其最大的吸引力在於這項服務讓用戶無需投入大量資本支出,僅需以節省節能費用進行分期償還,就可以導入節能產品及技術進行節能減碳。


* 財團法人台灣綠色生產力基金會處長陳宗逸

從企業規模到人才缺乏,ESCO推動的重重挑戰

自民國94年引進這項商業模式之初、僅20餘家的業者參與,當時產值為3.7億元新台幣,隨著這些年政府的大力支持,產值與參與業者也都有顯著提升,到了108年產值已經高達161億元新台幣、成長將近40倍以上,而且會員廠商也來到366家業者之數量。

但這亮眼的成績單背後,在推動計畫過程中卻經歷不為人知的困境與挑戰。從國際能源總署揭露的2020年全球電價來看,台灣平均工業用電價排名全球倒數第六、平均住宅用電價更是倒數第四,可見國內電價相比全球便宜,「低電價會讓ESCO業者用更長的時間來分期付款」,這麼一來對於推動ESCO這項服務的美意就會讓業者卻步。

此外,引入ESCO商業模式在國內推廣,正是因為洞察到我國多以中小型企業為主,面對需要投入大量技術、研發量能的節能減碳解決方案,中小企業可能會面臨到資金不足的窘境。陳處長表示,要如何協助中小型企業在政府資源之外、能向民間金融機構爭取更多的貸款,也是計畫推動的一項難題。

另一方面,由於各項解決方案的導入在技術面上已不再是單一途徑,需更多跨域整合的協作,讓淨零減碳的解決方案能更加完整,但礙於提供技術方的團隊多以中小型企業為主,因此在資源、資金甚至是人力上都相對吃力,如何能協助ESCO業者具備跨域專長及技術整合的能力,甚或是備足檢測人力上的人才量能,也是計畫在推動時不得不去面對的問題。

靠示範補助成功創造場景,為ESCO爭取逾93億經費

「隨著這些年在計畫上的推動,我們也逐步耕耘出些成果。」陳處長分享到,在節能績效保證專案的輔助下,每年都有一定規模的補助款得以推動計畫、帶動更多業者擁抱ESCO商業模式,並落實節能減碳的改善。多年來共補助了545個案子,整體專案經費更高達93億元新台幣,合計每一年能夠節省4.8億度電,若以2021年家戶平均用電量352度電來計算,可以將這些省下的電提供給逾136萬家戶使用,相當驚人。

在計畫中,電價是最棘手、也是最無法主動改善的一環,因此團隊必須找出其他策略。「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積極推動示範補助」,還有在計畫之外政府也持續加碼,由能源局委由外部專家組成審查團隊,希望激勵團隊在節能策略與解方上能更下一城,帶給市場更多創新、令人驚豔的提案,可獲得20%~40%的額外補助作為獎勵,希望吸引更多業者加入ESCO;此外,綠基會作為計畫執行的單位,也會主動協助業者尋找其他能採用的專案,希望能將專案的效益再放大。

有了示範補助後,綠基會也積極與金融機構溝通,幫助團隊在融資上更加順利。中小型企業在融資上較不易出現擔保品問題,除綠基會要透過實際場域案例讓金融機構了解ESCO的服務究竟如何執行、如何獲利外,也與中小企業信保基金合作,主動提供通過審查計畫、讓ESCO業者能獲得信用保證、順利貸款。如今,包括第一、華南、國泰以及中租、台壽保、台灣歐力士等共計8家銀行業者、8家租賃業者都已是合作夥伴,協助12案次ESCO的業者取得所需資金,總融資金額上看1億480萬元新台幣。


* 財團法人台灣綠色生產力基金會積極催生公、協會成立,並將相關訓練課綱、量測準則交予公、協會,以利培育ESCO市場對相關人才的需求。

培育合格量測人才,制定標準量測準則

有了政府加碼與金融機構融資後,人才也是推動計畫不可或缺的一環,「推行ESCO制度最大關鍵就在於量測驗證」陳處長表示,由於需計算解決方案能如何正確協助場域節省多少能源,因此量測就成了重中之重,不過由誰來測量、如何測量其實都相當棘手。

這一點,綠基會也協助產業導入國際效能量測和驗證協議(IPMVP)、同時發展本土化量測驗證方式,並辦理ESCO產業人才技術培訓,共計累積700人次;並同時建置「能源技術服務產業專業人員證照制度」,推動能源診斷工程師及能源績效量測與驗證工程師職能基準,目前也有175位的專業人員獲得認證。

「我們希望能建構具以本土的認證機制」,由於國際認證費用過高,陳處長認為綠基會有義務在計畫推動的過程中,將人才訓練的教材、認證機制規劃出來,以利ESCO產業的推動跟發展。此外,陳處長也提到,不同場域的量測皆有其差異性存在,因此樹立一套技術文件範本供業界能作為參考依據就更顯重要,「特別是綠基會作為第三方單位,執行這項任務上能更為客觀、公正」,當省電依據的標準能被建立,才能創造ESCO業者與客戶之間的信任,才能有更正向的運轉形成生態圈。

若要將ESCO推廣到更多的產業跟場景,技術將會是接下來的挑戰跟瓶頸。「就算是製造業紡織、電子、化工等不同產業」,或許眼前ESCO業者能提供一個大方向的解決方案滿足淨零碳排需求,但要更細緻的走入產線、就需要再優化自身所具備的技術。因此,綠基會也積極跟產業研究機構合作辦理培訓班,讓技術研發能更聚焦於個別產業的特殊需求,以待未來能有更符合個別產業淨零的服務產生。

淨零、碳稅與電費成本多方考量,讓ESCO成企業節能首選

「現在已經有不少業者會主動上門尋求諮詢跟服務,」陳處長表示這些年在計畫的推動下,從技術、制度到人才都逐步成熟,讓客戶能感受到ESCO所帶來的不只是協助解決企業節能需求,更是種服務價值的體現。

他還透露近期很意外的接到了一通電話,是間向來很在意ROI表現的上市公司,「面對電價調漲企業也必須正視這個問題」,從全球淨零碳排、碳稅、成本、企業競爭力等多方考量下,陳處長相信接下來ESCO在國內的需求將逐步提升。


* 財團法人台灣綠色生產力基金會持續引導能源用戶加入ESCO產業進行節能改善

伴隨著國內打下的ICT產業競爭優勢,陳處長也認為接下來ESCO服務想導入更多的智慧化設備也不是問題,團隊已經準備好持續扮演陪伴產業成長的幕後推手,希望將這樣的服務能持續推廣,讓更多中小型企業、上市櫃公司都能一同加入,為產業擁抱淨零碳排盡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