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一個十年,產業領導者幾乎都會經歷一輪更迭。1997年Google誕生,之後的十年大家把微軟、雅虎和Google視為三巨頭。2007年iPhone問世,蘋果以顛覆者姿態開啓行動科技盛世,在新時代獨領風騷。如今,來到2017年,在物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各種新技術大放異彩的此刻,卻沒有任何一個科技巨頭有把握成為再下一個十年的領導者。科技巨頭們如何布局、突破困境、持續前進?他們,在未來的路上鳴槍起跑,正在撰寫下一個歷史篇章。
在搜尋引擎這個領域,Google沒有對手,以此衍生出來的網路廣告市場,鞏固了Google的發展與成長,去年更擠下蘋果躍升為最有價值的品牌,未來在下一回合的科技競爭中,能靠什麼持續茁壯?在眾多的實驗與嘗試中,最有機會脫穎而出的又是什麼?
閱讀全文隨著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走向飽和,以iPhone作為營收主力的蘋果,面對越來越強勁的對手,未來十年,蘋果的下一步怎麼走?相較於賈伯斯,個性更加溫和踏實的庫克,啟動了雙A(人工智慧、擴增實境)策略。
詳細內容請見《數位時代》275期從來都不「安分守己」的亞馬遜,在大家還沒搞清楚電子商務是什麼時,就第一波投身網路浪潮;當大家還在討論物聯網的定義時,亞馬遜率先用Alexa走進你家。未來,除了要顛覆零售業之外,或許藍圖中還會有一輛無人車。
閱讀全文在網路產業的不連續競爭中,Facebook建立了自己的社群帝國,下一個十年,Facebook將藉由面向未來的新技術,延伸探索虛擬實境、無人機等多個重要領域,Facebook將不只是一家網路公司,它正試圖改寫自己的角色與未來。
詳細內容請見《數位時代》275期當中國BAT的光環褪去,百度的焦點也轉向AI。其在人臉識別技術被點名為2017年十大突破科技之一。對這個中國網路搜尋巨擎來說,從技術到產品的AI布局,是一場不能輸的戰役。
閱讀全文為突破業務創新的臨界點,阿里巴巴拋出了神秘的「NASA」計畫,企圖擺脫電商公司形象,構建新的市場導彈機制,以「技術公司」的身分迎接未來。
詳細內容請見《數位時代》275期在中國,可以不用Facebook,也能不要推特,但少了微信就寸步難行。騰訊藉此塑造的商業帝國,已然步入「後微信時代」,面對未來,騰訊拋出連結線下的「小程序」迎戰,以去中心化的架構,開啓騰訊下一個時代的篇章。
詳細內容請見《數位時代》275期用數據預測15分鐘後的世界,每兩秒重新做一次全局判斷,準確率竟然能高達85%,這是全球第三大獨角獸滴滴出行,佔穩共享經濟市場的武器,也是推向無人駕駛的未來準備。
閱讀全文從微軟亞洲研究院誕生的研究成果,有的成為具影響力的論文、有些則在微軟的商業服務中落地實現。19年來,這裡之所以能孵化源源不絕的人才與技術,都因為它「夠自由」。
成立於1938年的萊特兄弟風洞實驗室,是MIT多元產學合作的經典代表,各種創新從二次大戰期間一直持續至今,舉凡禽鳥、NASA下一代飛行器的研發與測試都來自這裡。而這只是MIT成百上千各種新創計畫的一個小小縮影。對於MIT來說,創新已經是深入到骨子裡的根基,也是科技公司不斷升級的跳板。
-工研院產經中心主任 蘇孟宗
-台灣大學智慧機器人及自動化國際研究中心主任 羅仁權
-趨勢科技董事長 張明正
-美商中經合集團董事總經理 朱永光